热搜:社保减免就业新冠疫苗医保

7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信息

老区焕发新容貌
来源:李文超  作者:唐少连  发布日期:2019-05-08 15:52:40  
【打印】 【字体:

       宽敞整洁的村道、干净有序的市场、设备齐全的卫生站、洁净安全的自来水,和谐友善的邻里、互助互爱的乡亲……漫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街道调文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渐次映入眼帘。

党支部有了“新筋骨”

       1939年5月,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救亡战争中,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调那村(调文村的旧称)党支部应运而生。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调那村党支部听从中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战斗号召,组织村里的进步青年,在人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持革命,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政府追授为革命烈士的14人中,就有多名优秀的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调文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投身生活、生产。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党员先锋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多年来,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成了“老大难”问题。班子不团结,互相推诿扯皮,安于现状,无作为少作为见惯不怪,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每次“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总是迟迟未能按期完成。2015年,调文村被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不得力,人民就没有方向和力量。打造“头雁”工程,整改调文村基层党建,推动调文村发展,摆在了第一位。

       市领导、区领导,区委组织部、东山街道办、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等多方合力,把脉开方,指导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了解在村庄里,哪些村民有威信,有能力,敢担当,又乐于为村庄做事。做村民思想工作,严防在选举中投“人情票”,真正选出一批年轻有为,有知识,有情怀的“两委”班子。并依法依规增加吸纳了唐极、唐振朋、吴淑婷等3位能力强、讲团结、口碑好、群众呼声高的年轻党员干部加入调文村党支部总支,成为支委委员,为总支增添新鲜血液。

       工作组深挖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产生根源,有的放矢,逐个解决。组织村干部和村中的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三会一课”正常化,建立党员活动阵地,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党建工作资料,凝聚党员、干部思想和力量……

       我是党员我带头!全村212名党员戴党徽,挂“共产党员户”门牌,党群服务中心设“党员示范岗”,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

       “两委”新班子,新风貌,新干劲,新业绩,受到村民的拥戴。今年91岁,经历过战争年代,见证过调文村党支部辉煌时期的唐伯才老人,对调文村党支部的变化,对村党总支的工作,连连点赞。

脱贫攻坚有了新突破

       夜幕降临,喧嚣的渔村日趋宁静。几人匆匆赶路,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不久,庭院里传来一声咆哮,“你们出去,又想巧借名目来骗我们村的土地,我第一个不同意。”“大伯,我们不是骗地,是结对帮扶单位及企业与我们村合作,共建智能大棚蔬菜基地,用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这样的对话场景,在扶贫工作初期,屡见不鲜。

       对于扶贫产业,村民一时无法接受。要建智能蔬果基地,村民不同意出让土地,毕竟出租土地,市场价是每年每亩2000元,但扶贫产业出让土地,租金仅为800元,且租期为20年。在扶贫工作之前,曾有几次,将土地承包给某些企业或个人,最后都是半拉子工程,土地荒废,村民心疼。

       调文村下辖新北村、下落村、中南村、联和村、山后村、东条村6个自然村,共2283户,常住人口8055人,土地总面积12780亩,其中耕地面积3534亩,林地260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589人,是省定贫困村。

       调文村靠海,村民临海而居,土地少,倘若没有造血式的产业扶贫,脱贫工作难上加难。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深谙其道,他们发挥愚公移山精神,不达目的不收工,千方百计做村民工作。集体和个别相结合,先易后难,尤其是先做通老党员思想工作,再借助老党员的威信与力量,做村民的工作。征得村民同意,又带村民外出参观,眼见为实。

       经过半年的努力,在结对帮扶单位佛山市纪委、佛山市审计局和湛江市纪委,以及开发区党委的协调下,驻村工作队投入80万元扶贫资金,龙头企业东海岛南池沟合作社投入333万元,租用山后村的农林地建立一个约100亩的智能大棚蔬果基地。随后,投入省财政扶贫资金约140万元的105.6KW扶贫光伏发电站顺利建起并发电了;投入270.16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开发区水务公司有了固定分红;占地约200亩,扶贫资金投入290万元,南塘沟合作社投入400余万元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起来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村集体的产业脱贫项目里过上了拿稳定收入的“上班族”生活。

       “从来都不敢想,我能在村里找到一份工作,不但能照顾孩子读书,每个月还能拿到2000元工资。”贫困户刘桂明谈及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务工的感受时,非常满意。

       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村民在东海岛企业或外地企业就业。有意愿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获得了母牛、小鸡、小渔船、捕鱼工具等。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村民自力更生,奋斗脱贫的意识强了。截至目前,已脱贫117户546人,脱贫率达到92.7%。

老区村庄有了新容貌

       调文村是东海岛唐姓人的聚集地,全村都姓唐。南宋年间,先祖子锡公从雷州府唐家村搬来东海,在距离调文村不远的北山村生活。子锡公的孙子搬到调那村,在调那村落地生根,建家立业,繁衍后代。

       这个革命老区村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半小时生活圈。调文村与市区隔海相望,北距霞山区仅14.5公里。战争年代,村民依托大海这个自然屏障,划着小船,为革命队伍转送情报、护送干部、转运物资等。解放后,没有陆路通市区,到霞山得乘船过海,严重阻隔村民的出行,制约着村庄的发展。1961年2月建成东海大堤,与陆地连接,东海岛成了一个半岛,S288省道从穿过调文村,公共汽车开到家门口。承借着宝钢与中科炼化的发展东风,2012年修建,6车道的疏港大道,如虎添翼,出行更方便快捷。从调文村到市区,仅仅半小时。受市区辐射,村庄里的建筑,与市区无二样。

       ——渔村乐趣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出海捕鱼、做坪网,是村民的谋生手段之一。树荫下、庭院里,织网的、补网的,比比皆是。出海归来,百帆汇集,渔舟唱晚,渔民成群结队,颇为壮观。鲜鱼活虾,长鳝短蟹,多种海鲜,活蹦乱跳,在岸边村旁,迅速分拣,肩挑车运,运送到各个市场。赶小海的队伍也壮观。退潮后,海滩涂热闹得跟集市似的,赶小海的人络绎不绝。挖螺敲蚝、掘沙虫、翻螃蟹……赶海所得的鱼虾螃蟹海螺蚝仔,还没沥干海水就到家了,新鲜肥美得惹人馋。

       ——乡村振兴正当时。受发展制约,S288省道凹凸不平,坐车如在摇篮,市场年久失修,地势低洼,村道泥泞,杂草丛生……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投入600万元修建了村中主干道路,完成16公里的村道硬底化建设、12公里雨污分流设施建设,解决了过去村里生活污水横流的问题;投入160万元修建了水塔,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解决了“饮水难”问题;投入16万元完善调文小学的教学设施建设,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投入15万元改造了村卫生站,修建村公共厕所等;投入230万元改造了调文村综合文体广场,丰富村民文体生活;投入20万元,安装村道两侧路灯,即使夜晚,也灯亮如昼。

       省领导到调文村调研以后,调文村村民信心大增,备受鼓舞,党员干部带头,全体村民参与,凝心聚力,共建美丽和谐新农村。今年以来,调文村积极开展“党建+生活环境治理”,大家齐心整治脏乱差,自觉拆除乱搭建,认真清垃圾、清杂物、清庭院,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庄。

       调文村的新貌,让村里人喜悦,让外出务工的人感慨。“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才大半年不回来,怎么变化就这么大了呢,这哪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啊。”一直在外打拼的婷婷,回家后,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