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建设中小学、中职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色示范课堂”的通知》要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科组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特色示范课堂”建设,以高中历史课程为主阵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进教材,以“十九大精神走进历史课堂”为主题,围绕“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十九大精神渗透到课堂中来,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此,历史科组在刘永红主任和科组长张锦芬老师组织下,以刘永红主任为代表的五位教师率先示范,参加本次“特色示范课堂”建设。刘永红主任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谢建伟老师《经济体制改革》、郭玢老师《汉字与书法》、陈文娟老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梁雨晴老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为更好地打磨“十九大走进历史课堂”,历史教研组多次召开针对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经过两个月查阅资料、集体备课、磨课,教研组全体老师,特别是在刘永红主任、张锦芬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5月初,“特色示范课堂”录制完毕。这其中,名师标杆带头,刘永红名师带头表率,为其他老师树立榜样,历史教研组长张锦芬老师以身作则,每节课可都亲自听课,并组织没课的老师积极观摩,调动集体力量,同心协力、相互帮助,踊跃提出批评意见,上课老师非常虚心听取老师们的意见。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提升历史素养
名师刘永红主任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这节课,以2018年3月23日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导入新课,通过“双主性”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把理论问题讲清、讲深、讲透)和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方式)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利弊,将最新理论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起点结合,让十九大的思想精髓入脑、入耳、入心。整节课精心设计、生动活泼,通过课前发放学习材料和任务单,引导学生上网查询,课堂上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建构了从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从史实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主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良好,课堂知识容量大,学生学习兴趣浓。
二、转变高中学生认知,激发主观能动性
谢建伟老师《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节课课堂知识容量大,但谢老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各种教学形式,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积极,而且谢老师的教学调理清晰,教态自然,课堂活动较多,知识点讲解详尽,学生从示范到模仿作答做得很好。整节课与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神紧密结合,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将历史与时政结合,深入学生心灵,激发了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爱国之心,做好社会公民,发挥个人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力量。谢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讲练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郭玢老师《汉字与书法》这节课以“国家宝藏”中的国宝石鼓为主线,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视频、音乐、文字、图片、倒计时等教学手段,采用提问引导、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十九大提出的文化兴国战略作为国家方针政策宣讲的辅助点。并且,郭老师在讲课中以汉字、书法的前世今生来串联古今中外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理解国家坚持把传统文化“传下去”和“走出去”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洪流中。从而最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课堂上,郭老师教态自然,语速平稳,学生解题、答题指导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掌声、欢声笑语不断。
四、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合理开发利用教材
陈文娟老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堂课重视教材,紧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条主线去开展教学,提出了很多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她特别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实现评价多元化,譬如新中国初期,迫于国际国内环境,选择一边倒,却影响了我国的独立自主形象。而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智慧和独立自主的特点。这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史学评价。陈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完整,线索清晰,主题明确,使得课堂有了一个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设疑以及情景创设,实施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以及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五、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帮助树立远大理想
梁雨晴老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堂课,结合十九大深化改革开放的理念,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抓住对外开放的主线,突出重点。整节课梁老师通过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语调,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梁老师还侧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补充,同时通过新材料的引入和课件的演示,来拓展同学们的思维,让学生全面认识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这次“特色示范课堂”的开展,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把十九大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提纲挈领贯穿到历史课堂中,让我们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到历史知识,也使我们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肩负的使命任务有了更为清晰和自觉的认知,学习上提出时代要求,也起到巨大的鼓舞和鼓励。历史学习与时政联系必不可少。”教师们自己也提高了讲课水平,不断超越自己,而且将自己最美好的教学风格展现在镜头面前,体会到“深入了解十九大相关内容,集中反映了全党智慧、基层实践、人民期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顶层设计,给人以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老师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十九大精神之后,才能结合历史给学生更深刻的教育。”